葉黃素劑量不足沒有效?4大劑型哪種最容易被人體吸收?

葉黃素劑量不足沒有效?4大劑型哪種最容易被人體吸收?

保健品都是黑心食品?日前食藥署抽驗13件膠囊錠狀葉黃素保健食品,發現竟然有6件產品葉黃素含量均低於標示值,其中一件更是只有標示值的0.3%!成人每日葉黃素的需求量約8~10mg, 但若真要補足量,台灣法規的最大劑量上限是30 mg;而市面上充斥的低劑量商品,更讓人好奇:「劑量之外,到底要挑選何種劑型的保健品,才能讓營養價值被人體完全吸收利用?」了解到不同劑型之間的吸收效果差別,才是讓消費者手中鈔票發揮最大CP值的關鍵!

當產品的成分劑量相同時,不同劑型的產品,到底有什麼優缺點?先給大家一個小觀念,營養品的吸收是在小腸進行,所以不論甚麼劑型的營養補充品在被人體吸收前都要先進入胃中經過分解之後變成溶液狀才會到小腸進行吸收,所以以吸收速度來說當然是液態>粉狀>膠囊>錠狀。

今天先就以下常見的劑型跟你們簡單分析,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各個劑型的特性。

1. 錠狀

錠狀劑型是所有營養品中最普遍也最便利的劑型,製作過程需要將有效成分的細粉添加賦形劑、黏著劑打成錠狀,吞進人體後要考慮溶解程度的問題所以常常需要再添加崩解劑。吃進胃裡之後依照消化程度的不同需要耗費40分鐘~4個小時不等的時間才能吸收,過程中成分可能因為胃酸破壞而有損失,所以有些錠劑會做成膜衣錠來抵抗胃酸的破壞或控制成分釋放的時間,等到了腸道的鹼性環境才會釋出活性成分讓身體吸收。

但有一點需提醒,錠劑食品對於消化功能不佳的人可能會造成吸收效果有限或未經吸收就排入化糞池的隱憂,再者,有吞嚥障礙的民眾對於這樣的劑型可能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2. 膠囊

膠囊又分為硬膠囊與軟膠囊,膠囊食品會因吸水而軟化,到達胃部約15分鐘會崩解釋出成分。一般來說油溶性的成分會用軟膠囊包裝,例如:魚油、紅花油。而具有高濃縮或刺激性的粉末則會利用硬膠囊填裝來避免傷害食道黏膜,所以食用膠囊時可別打開膠囊吃粉末啊!人家是有其用意的!還有,若是老人家在吞膠囊食品時要搭配充足的水分避免有膠囊提早軟化黏在食道傷害黏膜的疑慮。

3. 粉末

粉狀產品因為少了打成錠狀或填入膠囊的過程,所以製程較單純也相對保留較多活性營養成分,不過為了顧及口感,有些會添加果糖、香料等添加劑,站在保健品的角度顯得有些多餘,但口感好的營養品大家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阿!

4. 液態

溶液態的營養品因為吸收速度最快,近來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相關的產品也不斷推出,對於服用膠囊錠狀食品有吞嚥障礙或消化功能比較差的人來說,接受度範圍更廣,更有許多營養品做成和人體等滲透壓來提高吸收利用,像是運動飲料或提神飲品…等, 但可能因為服用便利口感又好喝而造成攝取過量的問題,所以補充營養品還得先看清楚使用標示及警語。

那是否液態型比較容易被吸收?其實吸收速度快在某些營養成分來說不一定吸收率就高,甚麼意思呢?就拿大家最常補充的水溶性維生素B群舉例,若一次補充高劑量又釋放太快的維生素B群,人體沒辦法一下子全部吸收利用,來不及被吸收的會隨尿液排出,所以維生素B群反而較適合低劑量分次食用或使用慢速持續釋放型的錠劑。

再拿最近很火紅的葉黃素來舉例,葉黃素為脂溶性的營養素,因此大部分會做成膠囊的型態,這對於有吞嚥困難的人或是平常就已經要吃很多藥粒的老寶寶來說,儘管知道葉黃素對眼睛保健好,卻也不見得會心甘情願的吞下去阿…這也是現在口感好喝的葉黃素崛起的主要原因吧!畢竟營養品是一個保養的概念,就要抱著開心的心態有耐心並養成長期習慣幫身體做保養。

每種劑型各有其優缺點,到底哪種型態最好?錠劑的成本較低但能製作的範圍廣,膠囊能裝的份量少但能包覆刺激性較大的食品,粉狀分子小吸收快但也可能造成來不及吸收就排出體外,液態口味多樣化小孩老人接受度高但要注意攝取過量的問題。所以,營養品的劑型還是要看成分的特性與個人需求而有不同。

 

【華人健康網】